![]()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落下帷幕,全国164.9万考生分赴全国各个考点赶考。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网统计,从1978年恢复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之后,截至2009年8月31日,我国共授予学士学位1827万人(不含军事学),硕士学位273万人,博士学位33万余人,近3年,全国每年授予硕士学位约51万人。近20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增长率在2008年、2014年分别出现负增长。记者走访多所高校、科研所的考研者、研究生,探寻考研背后的时代烙印。 90后:时代给了更多选择 今年考研,记者走访多个考点发现,几乎每个考场都有考生缺考。在考研第二日,缺考考生的数量更多,在北京某考点的一个考场内,30个考座只坐了19个,上座率不到三分之二。一名多次监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张姓老师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学生缺考,在考完英语(课程)之后,缺考学生更多。 来自北京的小王把考研看做人生的一段经历,考完政治后不打算继续考试了,“我已经签了工作了,来考试完全是为了让自己知道考研是怎么一回事,说白了是为了增加经历。” 基本没有为考研做什么努力的重庆大学的钱多多从大三暑假开始就扬言要考研,直到考研前一个晚上还沉浸在DOTA中。考试当天,匆匆赶到考场的他因为迟到,已经进不去考场,他决定放弃今年的考研。 南京大学教授路远说,对90后来说,面临的选择更多,更不愿意被束缚。从价值中立的角度上,考生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价值观的变化,至于是好是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 80后:为缓解就业压力 张老师对比近几年的监考情况后,向记者表示,近几年大龄考生逐渐变多,“很多人都是已经工作的”。在北京市某小学任课的语文教师李天已经走上工作岗位6年了,今年是她第三次走进考场,之前的两次,都因为工作繁忙,复习不充分,“败在了万恶的英语上”。说起考研的原因,李天介绍,近几年,学校新招的教师都是研究生,甚至还有博士,“不拿个研究生学历,不踏实”。 更多的研究生考研是因为本科毕业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明年6月份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韩丹表示,在经过3年的研究生学习后,在招聘会上,还要与本科生、博士生竞争一份工作。她觉得工作压力并没有比本科毕业时候小。如果没有搞定北京户口,韩丹想继续考博士。 70后:考研相对少 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1997年,中国高校实行全面招生并轨,此后,高校收费一路上涨。到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了收费上学,标志着招生并轨改革的落幕。 1994年夏天,1975年出生的中国科学院教授唐家奎考上了大学。在他的回忆里,1998年大学毕业时,班级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直接工作了,当年班里同学考研数量和今天比起来比例还是低很多。“那个年代考研,需要单位人事开具同意证明才可以报考,并不像今天这么自由,所以对于应届生还是往届生来说,选择考研相对主动意愿性强一些。” 唐家奎说。 唐家奎总结道,“我们那个年代,对家庭,对社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考研都是以主动寻求发展为主”。尤其在十几年前,研究生招生数量少,研究生的含金量相对比较高,接受教育年限和以后就职的收入、社会地位是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生比起今天也较受单位欢迎和重视。 路远对记者表示,随着时代的变迁,就业市场的变化,各个时代的人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会有所不同,所做的选择必然会有所差异。与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考生对于研究生的向往相比,研究生的吸引力降低,如今的考生已经不再像前辈一样,对研究生保持着神圣感了。对于现在的考生来说,考研究生,只是他们本科毕业后众多的选择中的一种。理性的学生会在受教育年限与工作收入的权衡中进行选择。文/苏 贺 |
![]() |
Copyright 2013-2014, www.cn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考研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与复制 热线电话:13911934741 联系人:周老师 E-mail:624924297@qq.com 京ICP备11038375号-4 京公网安备11011602000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