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 (884)
本《生物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一门研究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相互作用,在细胞中各组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核酸和小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对构成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蛋白质和核酸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熟悉生物化学的常规技术原理和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氨基酸与蛋白质
1、氨基酸的种类与结构 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3、酶的本质特征、功能及作用机制
(二)核酸 1、核苷酸与核酸 2、DNA的序列、结构与功能 3、RNA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三)糖类与脂质 1、单糖、寡糖与多糖 2、脂类及其结构与功能
(四)生物能与代谢 1、ATP与生物能 2、糖代谢、柠檬酸循环与电子传递 3、脂质、蛋白质和核苷酸代谢 4、激素及作用机制 5、基因结构、表达及其调控
二、试题形式
(一)填空与补充
(二)选择与判断
(三)问答与计算
(四)思考与评述
三、考试要求
总的要求是:系统而深入地了解生物机体中各类化学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认识各类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与代谢特征,从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命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源于教材,关注测试考生是否掌握并具有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分析计算能力、综合与推理等方面的素质。
(-)氨基酸与蛋白质 蛋白质(protein)是一类极为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与核酸一起共同构成了生命体的物质基础,而氨基酸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熟悉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了解肽和蛋白质分析测定方法;认识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了解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DD酶(enzyme)的种类、结构、功能及作用特点;掌握重要的结构式和相关推理与计算方法。
(二)核酸 熟悉并掌握两种类型核酸的碱基组成、结构与性质特点、常规分析研究方法及其功能预测等知识。
(三)糖类与脂质 了解糖的组成结构、构型,命名、及糖的重要衍生物;了解脂肪酸的结构、命名、性质、作用及脂肪酸合成途径;了解胆固醇的结构、性质及作用。
(四)生物能与代谢认识和理解发生在活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化学过程及其表达方式; 熟悉ATP的作用;了解生物能学的分析计算方法。认识代谢的多样性、能量流动与碳和氧循环关系、以及研究代谢的方法。掌握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熟悉柠檬酸循环途径及作用;了解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途径和表达方式、以及分析和计算方法。了解脂质的消化、吸收与运转;了解氨基酸、蛋白质和核苷酸的合成与降解途径。认识沟通重要代谢产物的中间代谢物和代谢途径,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及细胞间信息传递。掌握DNA复制、修复与重组的基本原理和要素;熟悉转录、加工、基因结构、基因表达及调控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主要参考书
张楚富主编《生物化学原理》
张来群、谢丽涛主编《生物化学习题集》
王境岩等主编《生物化学》(2007)
生物学 (646)
总体要求以阐明生命活动的共同规律为目的,较全面地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此大纲适用于水生生物学、遗传学和环境生物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一、考试内容
构成生命的有机大分子;细胞的结构、分裂与分化;新陈代谢;动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类群;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
二、考试要求
(一)生命的物质基础了解构成生命的有机大分子的种类及其作用
(二)细胞掌握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深入理解并掌握细胞核(包括核膜、核基质以及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熟练掌握细胞增值周期与细胞分裂的方式了解细胞分化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
(三)新陈代谢了解生物的代谢类型掌握的酶的概念和反应特点、作用机制、动力学过程与调节了解细胞能量代谢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理解细胞的基本物质代谢过程之间的关系,掌握重要的代谢途径掌握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的过程
(四)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掌握高等植物的各种组织类型掌握高等植物的各个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理解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其作用;植物生长的转变及影响因素
(五)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动物的组织结构熟练掌握动物各个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发生和生理基础。
(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熟练掌握生物生殖的基本类型掌握被子植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熟练掌握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深入理解发育的机制,尤其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七)遗传和变异熟练掌握遗传学基本定律,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并能够运用有关原理灵活地解释一些遗传学现象掌握染色体结构,染色体畸变,以及遗传与染色体和细胞质的关系理解基因的本质、转录及翻译过程了解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常规实验方法
(八)生物的类群掌握分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物种、分类阶元、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等;以及重要动物的分类归属熟练掌握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掌握藻类、苔藓、地衣和高等植物的基本特征,并对其分类有所了解熟练掌握不同门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繁殖方式,并对其分类有所了解深入理解脊椎动物为适应不同生活方式和环境在形态结构上的变化特征
(九)生物的进化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包括主要进化学说和进化机理深入理解物种的形成过程了解生命的起源过程
(十)生物与环境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种群、群落和系统的定义、结构及功能。
三、主要参考书目
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1997)
吴相钰主编《陈阅增普通生物学》 (2005)
微生物学(644)
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一门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微小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微生物学的常规实验技术原理及操作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名词的中英文含义 1. 认识微生物学一般概念、名词或词组 2. 翻译和解释微生物学的专业术语
(二)微生物基础理论与研究实践中,是或非的辨析与判断。 1.微生物的纯培养及显微技术 2.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分子遗传及基因操作 4.病毒的结构特点、分离鉴定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5.微生物的分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 6.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三)微生物特征描绘、分析测试、研究概论等关键词的准确陈述(填写) 1. 不同微生物的形态(超微形态)、结构特征 2. 常规实验技术操作要领 3. 微生物生存、生长及其所需环境和条件
(四)问与答 1. 简单的微生物学实验原理、途径 2. 怎样设置实验条件、选择实验方式、使用常规仪器设备 3. 实验及观察结果的记录与阐述
(五)思考 1. 对微生物学科领域重大成就的点评 2. 对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的综述 3. 对微生物学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展望
二、考试要求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有一定的实验操作经历。
(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名词的中英文含义 1. 认识和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及其名词的中英文含义 2. 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及其中英文名词进行翻译或简单注解
(二)微生物基础理论与研究实践中,是或非的辨析与判断 1. 掌握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基本而重要的环节,进行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与技术,及与之匹配的传代培养、干燥或冷冻保藏、无菌操作等技术方法。应掌握和熟练运用微生物研究的必备知识:显微样品制备及显微观察。 2. 熟悉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及其异同,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无病毒等。革兰氏染色法在鉴定原核微生物种类、结构等方面的应用。 3. 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的重要种类及作用,微生物营养类型,培养基的选择和配制。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途径及其调节;微生物生长繁殖方式及其环境条件对其影响。明白细菌遗传物质有转化、转导和接合等转移方式,质粒的检测分离方法及其利用。理解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原理、途径及其应用价值。了解微生物基因工程操作的内容及其原理。 4. 熟练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及与细胞的相互作用。了解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 了解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方法;认识和理解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及保护微生物资源的意义、 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功能与作用,尤其是水生微生物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6. 掌握微生物(包括细菌病原和病毒病原)感染及其宿主免疫的特点与途径。了解常规免疫学技术的原理和作用,机体免疫应答的种类。
(三)微生物特征描绘、分析测试、研究概论等关键词的准确陈述(填写) 1. 熟悉各种微生物形态及结构特征异同。 2. 掌握常规实验技术操作要领、关键步骤及程序,重要仪器设施的原理、使用方法。 3. 掌握典型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条件和方法
(四)问与答 1. 深入系统地整理所学知识,按所提问题和要求,简明扼要、有根据地回答问题。 2. 能将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运用于科研实践。 3. 具备准确描述和真实记录所观察现象及研究结果的能力。
(五)思考 1. 关注微生物领域或其中某个研究课题的动态和进展,并了解其对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2. 研读和掌握微生物学某个专题的研究资料,并能予以概括或归纳。 3. 阅读文献资料,提出感兴趣的课题,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和预测。
主要参考书:
沈萍主编,微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细胞生物学 (885)
本《细胞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遗传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研究生物体生长与发育、遗传与变异、生殖与分化、衰老与死亡等生物学特性的科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技术、细胞的分子基础和基本概念、细胞膜及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细胞核及其全能性和可塑性、细胞增殖及其调控、生命发育的基本过程、细胞分化与发育的表达调控、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干细胞与动物克隆技术等。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生物体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这些生命发育基本过程的细胞互作、表达调控机制,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考试内容
(一) 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1. 细胞的基本概念 2. 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 3. 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 4. 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5. 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二) 细胞生物学技术 1.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2. 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 3. 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三) 细胞膜及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导 1. 细胞膜与细胞特化结构 2. 细胞连接 3. 物质的跨膜运输 4. 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
(四) 细胞核与其全能性和可塑性 1. 染色质与染色体 2. 核仁的结构和功能 3. 染色质结构及其与基因转录的关系 4. 细胞核的全能性 5. 细胞分化与发育潜能的变化 6. 影响细胞核发育全能性的可能因素
(五)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机制 1. 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2. 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 3. 减数分裂及其余有丝分裂的异同
(六)生命发育的基本过程 1. 发育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 2. 发育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3. 研究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 4. 配子的发生与种系的延续 5. 受精与生命的起始 6. 胚胎发育 7. 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
(七)细胞的分化与发育的调控机制 1、 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 2、 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3、 癌细胞的基本特征 4、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5、 细胞命运的决定与细胞特化的机制 6、 基因转录后调节与发育机制 7、 RNA剪接与mRNA的翻译调控
(八)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1. 衰老细胞结构的变化 2. 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 3. 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4.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 5.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九)干细胞与动物克隆技术 1.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2. 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3. 干细胞的进化与发育 4. 克隆动物的理论基础 5. 动物克隆的途径 6. 干细胞和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 7. 动物克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原因
二. 考试要求
(一) 细胞基本知识概念 1. 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熟悉病毒的基本知识,了解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 3. 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内涵
(二) 细胞生物学技术 1. 了解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和用途 2. 熟悉体外细胞培养技术 3. 了解流式细胞技术、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分级分离、原位杂交、反义技术、基因转移、基因敲除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三) 细胞膜及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导 1. 掌握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作用、胞吐作用的概念 2. 掌握小分子物质、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跨膜运输 3. 掌握受体的基本概念、受体的类型及各种受体的结构和作用特点 4. 掌握G蛋白的类型及各类G蛋白的共同特征和共同作用机制 5. 掌握第二信使的基本概念以及几种重要的第二信使,包括cAMP、cGMP、DAG、IP3、Ca2+等的作用机制 6. 掌握蛋白激酶的共同特点以及蛋白激酶在信号的级联放大效应中的作用
(四) 细胞核及全能性和可塑性 1. 掌握细胞核的超微结构、染色质的化学组成、核小体的结构 2. 掌握染色质的形态结构,核膜和核仁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3. 了解核仁周期 4. 熟悉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5. 掌握细胞全能性的基础和影响细胞核发育全能性的可能因素 6. 了解细胞分化与发育潜能的变化
(五)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机制 1. 掌握细胞生长、分裂及细胞周期的概念,掌握细胞分裂中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各期特点 2. 掌握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动态变化及细胞周期调控中的一些重要调控因子的特点和调控方式,以及细胞周期调控的遗传基础 3. 了解研究细胞周期常用的一些方法
(六) 生命发育的基本过程 1. 掌握研究发育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 2. 熟悉发育的细胞共性时间和发育的分子基础 3. 了解发育生物学各种模式生物的优点 4. 掌握配子发生的过程及其内分泌调控机制 5. 熟悉配子识别和融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 6. 熟悉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 7. 了解已鉴定的性别决定基因的功能
(七) 细胞的分化与发育的表达调控 1. 掌握细胞分化、细胞决定的概念 2. 熟悉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3. 了解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地概念 4. 了解胚胎细胞发育命运的决定方式 5. 掌握RNA剪接过程中一些重要蛋白的特点及其生理作用 6. 掌握mRNA翻译调控机制 7. 掌握胚胎发育早期细胞周期调控的特殊性 8. 了解mRNA剪接在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9. 掌握发育过程中母源信息的翻译调控机制
(八) 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1. 掌握细胞衰老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分子机制 2. 掌握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生化特性和分子机制 3. 掌握检测细胞凋亡的方法
(九) 干细胞与动物克隆技术 1. 掌握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2. 熟悉动物克隆的途径 3. 熟悉干细胞和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 4. 了解动物克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原因
参考书:
时永香、樊廷俊、杨晓梅、 韩贻仁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1出版)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8出版)
桂建芳编著,《RNA加工与细胞周期调控》第一版(1998)
桂建芳等编著《发育生物学》(2002)
遗传学 (645)
本《遗传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遗传学和水生生物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和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复制和变异、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群体遗传和进化理论以及遗传分析和操作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熟练地掌握基因和基因组、复制和变异、表达和调控的基本内容,掌握核外遗传、数量和群体遗传的原理,了解发育、免疫的遗传学基础、生物演化理论、遗传分析和操作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基因和基因组 1. 经典遗传学定律和基因概念的发展 2. 基因的作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3.基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4.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组装 5.核外遗传物质 6.基因和基因组的进化
(二)遗传信息的复制和变异 1.DNA复制的基本过程和复制体系 2.同源和位点专一性重组的分子机制 3. 转座因子的类型和转座机理 4.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类型及效应 5.遗传修复机制 6.DNA重排和抗体的多样性
(三)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1.转录的基本过程和RNA加工 2.原核生物的操纵子模型和转录调控原理 3.真核生物染色质水平上的基因活化调节和转录调控模型 4.翻译的基本过程和翻译水平的调控 5.基因对细胞分化、胚胎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作用
(四)群体遗传和物种进化 1.群体的遗传结构 2.Hardy-Weinberg定律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3.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态性 4.数量性状和多基因遗传 5.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 6.种间隔离和物种形成的理论
(五)遗传分析和操作 1. 基因定位和染色体作图 2. 遗传标记的主要类型和原理 3.基因克隆的工具酶、载体和基本过程 4.基因转移的基本方法 5.基因差异表达的检测和应用 6.遗传诱变的基本途径和应用
二、考试要求
(一)基因和基因组 1.熟练掌握孟德尔定律和连锁互换规律,了解基因概念的历史变迁,准确理解基因在现代遗传学中的定义。 2.理解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对于生物表型的作用,掌握等位基因间和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 3.熟悉基因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不同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4.熟悉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包装模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序列的基本差异。 5.了解真核生物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菌质粒的遗传及分子基础,掌握核外遗传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母性影响和植物雄性不育。 6.了解重复序列、基因和基因组演化的途径和基本原理。
(二)遗传信息的复制和变异 1.了解DNA复制的基本方式和过程、参与复制的酶和蛋白。 2.掌握DNA同源和位点专一性重组的分子机制,理解细菌转化、接合和转导中的重组机制和l噬菌体的整合和切除。 3.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不同类型的转座因子,了解其遗传学效应和转座机制的差异。 4.熟悉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不同类型,了解其生物学效应和对于生物进化的作用。 5.了解针对不同类型DNA损伤的修复机制,理解大肠杆菌的挽回系统和SOS反应。 6.了解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DNA重组对于其多样性产生的作用。
(三)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1.熟悉转录启始到终止的过程和RNA聚合酶的组成,掌握RNA后加工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的差别。 2.掌握原核生物的操纵子结构和正负调控模式,了解DNA重组等其他转录调控形式。 3.掌握真核生物染色质水平上的基因活化调节、转录调控的作用因子和Britten-Davidson模型。 4.了解翻译的基本过程,熟悉核糖体识别序列、翻译启始和终止密码子及其在基因序列中与转录启始、终止序列的位置关系。 5.熟悉RNA稳定性、序列和结构以及反义RNA对翻译的调控作用,了解真核生物翻译起始步骤调控和原核生物翻译的自体调控方式。 6.了解细菌细胞分化、高等生物胚胎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的基本调节模式。
(四)群体遗传和进化理论 1.熟悉孟德尔群体、基因库和遗传结构的概念,掌握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公式。 2.了解Hardy-Weinberg定律及其推广,理解平衡群体的基本性质和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 3.了解自然群体中个体在染色体、DNA序列和蛋白质等方面的遗传多态性。 4.熟悉数量性状和多基因遗传的概念,了解数量性状的遗传率及其计算原理。 5.了解近交、杂交的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 6.熟悉掌握有性生殖生物物种的概念,理解种间隔离和物种形成的关系,了解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式。
(五)遗传分析和基因操作 1.了解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对于基因定位和染色体作图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2.了解遗传标记的主要类型并理解其原理。 3.熟悉基因克隆工具酶的用途、载体类型和基本过程。 4.了解动植物和主要微生物基因转移的基本方法。 5.了解基因差异表达的分析方法及其用途。 6.了解遗传诱变的基本途径和应用。
三、主要参考书目
张玉静编《分子遗传学》(2006)
赵寿元,乔守怡《现代遗传学》(2010年第2版)
戴灼华、王亚馥、 粟翼玟 《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1出版)
分析化学 (821)
“化学分析”部分
该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分析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化学分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分离与富集方法。要求考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了解常见的分离与富集方法。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概论: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滴定分析概述。
二、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分析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及测定前的预处理。
三、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标准偏差,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误差的传递,回归分析,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四、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五、酸碱滴定法
分布分数δ的计算,质子条件与pH的计算,对数图解法,酸碱缓冲溶液,酸碱指示剂,酸碱滴定基本原理,终点误差,酸碱滴定法的应用,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六、络合滴定法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络合物的平衡常数,副反应常数和条件稳定常数,金属离子指示剂,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七、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滴定原理,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预处理,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八、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沉淀滴定法,沉淀滴定终点指示剂和沉淀滴定分析方法,滴定分析小结。
九、重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概述,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有机沉淀剂的分类。
十、吸光光度法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光度分析法的误差,其它吸光光度法和光度分析法的应用。
十一、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液-液萃取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液相色谱分离法,气浮分离法,一些新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考试要求:
一、概论: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明确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等概念,掌握滴定分析的方式,方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掌握标准溶液配制方法、浓度的表示形式及滴定分析的相关计算。
二、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了解分析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及测定前的预处理。
三、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了解误差的种类、来源及减小方法。掌握准确度及精密度的基本概念、关系及各种误差及偏差的计算,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规则,修约及计算。掌握总体和样本的统计学计算。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区间概率的概念。掌握少数数据的t分布,并会用t分布计算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掌握t检验和F检验;熟练掌握异常值的取舍方法。了解系统误差的传递计算和随机误差的传递计算。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及线性相关性的评价。了解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四、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了解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掌握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了解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五、酸碱滴定法
了解活度的概念和计算,掌握酸碱质子理论。掌握酸碱的离解平衡,酸碱水溶液酸度、质子平衡方程。掌握分布分数的概念及计算以及PH值对溶液中各存在形式的影响。掌握缓冲溶液的性质、组成以及PH值的计算。掌握酸碱滴定原理、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掌握各种酸碱滴定曲线方程的推导。熟悉各种滴定方式,并能设计常见酸、碱的滴定分析方案。
六、络合滴定法
理解络合物的概念;理解络合物溶液中的离解平衡的原理。熟练掌握络合平衡中的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掌握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化学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了解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掌握提高络合滴定的选择性的方法;学会络合滴定误差的计算。掌握络合滴定的方式及其应用和结果计算。
七、氧化还原滴定法
理解氧化还原平衡的概念;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的各种因素。理解标准电极电势及条件电极电势的意义和它们的区别,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了解氧化还原滴定中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学会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氧化还原分析结果的方法;掌握氧化还原终点的误差计算方法。了解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熟练掌握KmnO4法、K2Cr2O4法及碘量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八、沉淀滴定法
掌握沉淀滴定法。
九、重量分析法
了解重量分析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沉淀的溶解度的计算及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了解沉淀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掌握沉淀条件的选择。熟练掌握重量分析结果计算。
十、吸光光度法
了解光的特点和性质;熟练掌握光吸收的基本定律;理解引起误差的原因。了解比色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掌握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熟练掌握光度测量和测量条件的选择。掌握吸光光度法测定弱酸的离解常数、络合物络合比的测定、示差分光光度法和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等应用。
十一、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了解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沉淀分离与共沉淀分离、溶剂萃取分离、离子交换分离、液相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了解萃取条件的选择及主要的萃取体系。了解离子交换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离子交换的操作。了解纸色谱、薄层色谱及反向分配色谱的基本原理。
参考书目
分析化学(上册)。2006年第五版。武汉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部分
该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分析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和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是继化学分析后,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要求考生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分析化学发展和仪器分析的地位,仪器分析方法的类型,分析仪器
第二章 光谱分析
1、光谱分析法导论
电磁辐射的波动性,辐射的量子力学性质,光学分析仪器
2、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法基础,元素光谱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原子化的方法及试样的引入,原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吸收分析中的干扰效应及抑制方法,原子吸收分析的实验技术,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字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等离子体、电弧和火花光源,摄谱法,光电光谱法,原子质谱法的基本原理,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射线光谱法基本原理,仪器基本结构,X射线荧光法,X射线吸收法,X射线衍射法
3、分子光谱
紫外一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光吸收定律,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化合物电子光谱的产生,紫外一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基因频率和特征吸收峰,红外光谱仪,试样的制备,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激光拉曼光谱法基本原理,拉曼光谱的仪器装置,拉曼光谱法的应用,其它类型的拉曼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波谱仪和试样的制备,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谱,简单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复杂图谱的简化方法,核磁共振谱的应用,其它核磁共振谱。分子质谱法,质谱仪,质谱图和质谱表,有机化合物的断裂方式及断裂图像,分子质谱法的应用。
4、表面分析方法
电子能谱法,二次离子质谱法,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
第三章 电分析
电分析化学导论,基本术语和概念,电分析化学方法分类及特点,电位分析法,金属基指示电极,膜电位与离子选择电极,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及响应机理,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参数,定量分析方法,离子选择电极的特点及应用,电位滴定。伏安法和极谱法,物质的传递与扩散控制过程,扩散电流理论,直流极谱法,极谱波的类型及其方程式,单扫描极谱法,直流循环伏安法,脉冲技术,溶出方法,旋转环盘电极、微电极和修饰电极。电解和库仑分析法。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电解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库仑分析法,滴定终点的确定。
第四章 分离方法
色谱法分离原理,线性洗脱色谱及有关术语,色谱法基本理论,分离度,定性和定量分析。气相色谱法分离原理,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固定相及其选择,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的柱效,高效液相色谱仪,分配色谱,液固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离子色谱,尺寸排斥色谱。毛细管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超临界流体色谱和超临界流体萃取。
第五章 其他分析方法
热分析,热重法,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流动注射分析基本原理,流动注射分析仪器,流动注射分析的应用。微流控分析。仪器分析中的计算机应用。
考试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了解分析化学中的仪器方法,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性能指标。
第二章 光谱分析
1、光谱分析法导论
了解电磁辐射的性质。掌握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了解光学分析仪器的大致构造。
2、原子光谱
了解原子光谱法的基础,元素光谱化学性质的规律性,明确原子化的方法及试样的引入,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X射线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分析中的干扰效应及抑制方法,了解原子吸收分析的实验技术及仪器基本结构。
3、分子光谱
掌握紫外一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红外吸收光谱法,激光拉曼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光吸收定律,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谱,简单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等概念。了解以上分析仪器的构造。能够应用以上分析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表面分析方法
掌握电子能谱法,二次离子质谱法,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了解其仪器结构。
第三章 电分析
了解有关电池,电极反应,电池图解式的表示规则。明确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位的概念,掌握奈斯特公式的应用。掌握电位分析法,伏安法和极谱法,电解和库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明确金属基指示电极,膜电位与离子选择电极,物质的传递与扩散控制过程,扩散电流理论等的定义。了解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参数,离子选择电极的特点及应用,电解分析方法的应用。
第四章 分离方法
掌握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明确基线,峰高,保留值,分配比,区域宽度等基本术语的含义。掌握色谱分析定性及定量方法。掌握柱效、选择性、分离度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了解色谱仪的仪器构造,掌握气相色谱固定相,气相色谱分离条件及检测器的选择原则,了解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应用。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分类,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仪器构造,了解不同分离方法的应用对象。掌握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了解其仪器构造。了解超临界流体色谱和萃取原理。
第五章 其他分析方法
了解热分析、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原理,了解其仪器构造及应用。
参考书目:
分析化学(下册),武汉大学,第五版,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
试卷题型及大致比例
选择题(约30%)、填空题(约15%)、计算题(约45%)和简答题(约10%)
动物学 (622)
一、考试内容
1、动物学基本知识
包括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动物学的研究内容、动物学的发展历史、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和动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有关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基本概念;胚胎发育、生物发生律的基本概念。
2、代表性动物类群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原腔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等主要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重要分类单元和代表性种类的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脊椎动物中的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类群、重要分类单元和代表性种类,各类群的原始性特征、进步性特征和适应性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重要动物类群的利用、控制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多细胞起源、生命起源、动物进化例证、动物进化原因、相关理论与规律。
各类群的起源、演化及扩散规律。
重要器官的演化规律。
4、动物地理学知识
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动物的分布规律,了解各区的主要特点及重要的代表类群。
5、动物生态学知识
生态因子、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二、考试要求
1、基本问题填空
普通动物学中,有一些公认的基本原则和概念,通过填空的形式进行考试,了解考生对重要概念和问题的准确掌握程度。这部分内容通常直接来自参考书,把一些考生应该准确知道的内容空出来,进行填空。如果考生对问题掌握不是很准确,用猜测等办法,是很难回答正确的。
2、重要名词解释
普通动物学中还有大量的重要名词和概念,对这些名字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常常可能作为掌握动物学专业知识的代表。名词解释要求尽量依据参考书中的解释,回答全面准确。
3、核心问题论述
在普通动物学中,有关许多重要动物类群的特征、意义、过程、观点、规律、例证等等,以简述题、论述题等形式进行考试。回答这方面的问题,要求考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通过自己的综合,给出主要论点及其解释,有必要还可能需要一定图示或对图示进行解释,这也是对动物学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以及对考生动物学研究技能的一种测验。
4、概念描述判断
在普通动物学中,有许多概念是容易被混淆的,该部分考试目的在于考验考生对动物学专业知识甚至是常识性的概念的掌握。要求回答准确,不知道的不要回答,在考试后进行及时学习补充相关知识。
三、主要参考书目
刘凌云、郑光美,1997,《普通动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科学基础》(840)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也是报考环境科学或与环境科学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入学考试主要科目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污染的净化过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净化过程与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
第二节 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四节 环境保护
第二章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 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
第二节 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第三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大气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 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章 水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 水环境及水资源
第二节 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
第三节 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第四节 水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 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第四章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 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第三节 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
第五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三、营养生态金字塔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 生态平衡
第六章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第一节 固体废物来源、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
第三节 化学品及有害废物对人类的危害
第七章 其他环境污染
第一节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第二节 电磁污染
第三节 光污染
第四节 热污染
第八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第一节 环境监测
第二节 环境质量评价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环境风险评价
第九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 环境规划
第二节 环境管理
第十章 全球环境问题
第一节 全球环境问题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全球环境变化
一、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
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和森林锐减
第三节 全球环境污染
一、臭氧层空洞
二、酸雨
第四节 生态破坏
一、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沙漠化
第五节 人口问题
一、人口与资源
二、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21世纪议程》
考试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 要求掌握环境的定义、分类、功能和基本特征
2. 要求掌握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分支体系,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根源、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方向以及环保概念和措施
第二章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1. 掌握大气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大气污染的概念以及大气污染类型
2. 掌握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其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和影响因素,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第三章 水环境及其保护
1. 掌握水污染的概念和水体污染类型
2. 掌握水体中有机物、重金属重要污染来源以及它们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3. 掌握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危害及其降解途径
4. 了解水污染防控措施以及废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四章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1. 掌握土壤环境污染概念及主要污染物
2. 掌握重金属、农药、化肥等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
3. 掌握土壤自净作用及影响因素
4. 了解土壤污染的主要危害及防治措施。
第五章 生态系统
1.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熟悉生态平衡的定义
第六章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1. 掌握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分类及特点
2. 了解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
3. 熟悉危险废物如化学品及有害废物对人类的危害
第七章 其他环境污染
1.掌握噪声污染的定义及其控制方法
2.了解电磁污染的定义
3.了解光污染的定义
4.了解热污染的定义
第八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1. 掌握环境监测的概念,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及其进展
2. 掌握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3. 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方法、环境质量分级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4.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类型、程序、方法和作用
第九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
1.了解环境规划及其作用
2.掌握环境管理的概念,了解环境管理制度、区域环境管理的概念、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和自然保护的环境管理;了解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
第十章 全球环境问题
1. 了解全球环境问题概念、特征、产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2. 掌握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概念,了解气候变暖原理及其效应
3. 掌握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概念,了解森林锐减原因及其后果
4. 掌握臭氧层空洞概念,了解臭氧洞形成原因
5. 掌握酸雨概念,了解酸雨形成及其危害
6. 掌握生物多样性和沙漠化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和沙漠化原因
7. 了解当前城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
1.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形成背景和实施可持续发展途径
2. 了解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
主要参考书
一、《环境学概论 》(第二版) 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版),钱易,唐孝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普通生物学》(846)
一、考试内容
绪论:什么是生命?
第一部分 细胞和生物大分子
1、细胞的化学组成
2、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3、细胞代谢
4、细胞分裂、细胞周期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1、组织、器官和系统
2、内环境和稳态
3、营养——生物对物质和能的获取
4、气体交换——呼吸
5、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
6、免疫
7、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
8、神经系统
9、感受器和效应器
10、激素
11、行为
12、生殖和发育
第三部分 遗传、进化及生态学
1、遗传和变异
2、生物和进化
3、生命的自然史
4、生物界
5、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和限制性
6、种群数量变动
7、群落和群落演替
8、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质循环
9、生物圈和群落型
10、人口和环境
二、考试要求
绪论: 了解生命的共同特性
第一部分 细胞和生物大分子
一、细胞的化学组成
1、了解细胞的元素组成
2、细胞的分子组成:掌握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二、细胞的形态结构
1、了解细胞的大小和数目。
2、细胞结构:掌握原生质的概念,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的跨膜运输,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染色体的定义、形态及结构,染色体的组型和染色体的带。
3、掌握细胞骨架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4、掌握细胞间的连接方式和连接分子。
5、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间的异同。
三、细胞代谢
1、酶:掌握酶促反应的特点和作用机制,酶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2、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细胞呼吸的概念和全过程,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链以及无氧呼吸。
3、光合作用: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主要过程。
4、了解细胞中各种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四、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
1、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
2、掌握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和各个时相的特点,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体的行为。
3、掌握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
4、了解癌基因、抑癌基因,癌细胞分裂的特点。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1、了解植物的分生组织和永久组织。
2、掌握动物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3、了解器官和系统。
4、了解内环境和稳态,掌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一、营养
1、了解自养营养和异养营养。
2、掌握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对食物的消化及吸收。
二、气体交换——呼吸
1、了解陆生植物的气体交换。
2、掌握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组成及结构特点、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
三、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
1、了解植物的运输系统。
2、了解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
3、掌握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重点掌握血液的运输功能。
四、免疫
1、了解免疫防护机制的特点。
2、了解免疫的早期研究和应用。
3、掌握细胞免疫的机制和过程;掌握免疫系统疾病。
4、了解克隆选择学说。
五、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
1、了解体液、排泄和水盐平衡;了解排泄和水盐平衡的器官结构和功能。
2、掌握体温调节的方式和体温调节的反馈机制。
六、神经系统:
1、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2、掌握反射和反射弧。
3、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
4、掌握突触和神经递质。
5、了解神经系统的进化。
6、掌握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七、感受器和效应器
1、了解感受器和感觉。
2、了解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的种类。
3、了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肌肉的概念。
4、掌握肌肉收缩、色素反应和生物发光的概念和作用机制。
八、激素
1、掌握植物激素的主要种类。
2、了解光周期和开花的概念。
3、了解内分泌腺和无脊椎动物的激素。
4、掌握脊椎动物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主要激素。
5、掌握动物激素的作用机制。
九、行为
1、了解动物的行为及其适应性。
2、掌握先天的行为和后天的学习行为。
3、了解行为的遗传。
4、掌握主要的学习方式。
5、掌握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适应行为。
6、了解动物的领地行为。
7、了解迁徙和航行。
8、了解生物节律和生物钟。
9、掌握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和间接选择。
十、生殖和发育
1、了解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2、掌握高等植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掌握人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4、了解动物的变态。
5、掌握发育机制。
第三部分 遗传、进化及生态学
一、 遗传和变异
1、掌握孟德尔定律。
2、掌握染色体的遗传学说。
3、掌握基因的本质。
4、掌握基因工程。
5、了解遗传学的实践意义。
6、了解人类基因组研究和拟南芥基因组研究。
二、生物进化
1、掌握进化论与自然选择理论。
2、了解基因频率和自然选择。
3、物种和物种形成:了解物种的概念,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异地物种形成和同地物种形成,渐变群,多倍体。
4、了解适应和进化形式。
5、掌握进化理论的发展。
三、生命的自然史
1、了解生命的起源。
2、了解化石和地层的年龄,显生宙以前的化石,显生宙的化石。
3、了解人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人的起源和进化,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体质演化的关系,人种。
四、生物界
1、生物分类概述:了解分类学的发展;掌握生物分类的等级与命名,系统树,生物的分界。
2、病毒:掌握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繁殖;掌握病毒病,癌病毒,类病毒,病毒和干扰素,病毒起源。
3、原核生物:掌握细菌,了解蓝藻门和原绿藻。
4、真核生物:了解植物界,了解真菌界,了解动物界。
五、生物与环境----生态学
1、了解环境因子;掌握限制因子和最低量定律,掌握生物因子。
2、掌握种群数量变动的因子,种群增长和环境承载力,种群数量的调节。
3、了解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和优势种的概念;掌握群落结构、生态位、食物链概念;了解生态演替。
4、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了解生物圈和群落类型。
6、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了解人口问题。
参考书:
1、主要参考书:《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陈阅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版。
2、辅助参考书:《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吴相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版。
《生态学》(841)
本《生态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各研究所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以来,它已成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由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要求考生掌握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了解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具有应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一、考试内容
(一)绪 论
1.生态学的定义、发展过程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支学科与研究方法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
(二)生物与环境
1.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 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3. 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等)的生态作用
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三)种群生态学
1.种群、异质种群概念与特征
2.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3.种群密度的估计
4.种群的动态
5、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6、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
7、 种群的调节
(四)群落生态学
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3.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及与稳定性的关系
4. 群落的动态:形成与演替
5.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6. 群落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概念、组成、结构、功能、稳定性、服务功能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生产、分解、能流过程、能流分析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概念及主要物质的循环类型及特点4. 生态系统的发育
5. 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结构特点及其分布
(六)景观生态学
1.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
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七)应用生态学
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应用
3. 全球变化:概念、原因、生态学潜在风险
二、考试要求
(一)绪 论
1. 理解生态学的主要定义
2.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3.掌握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
(二)生物与环境
1.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掌握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
3.深入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及其限制因子、生态幅的概念
4.掌握光、温度、水、土壤、大气CO2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特点
5.掌握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及其生态类型
(三)种群生态学
1.理解种群、异质种群概念、特征
2.掌握种群空间分布的特点
3.了解种群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的估计方法
4.掌握种群增长模型、生物学参数及r、k对策者特征
5. 理解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6. 了解生态位与竞争排斥原理和概念
7.熟悉协同进化的原理及不同类型种间的协同进化作用关系
8.熟悉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
9.了解种群调节的六大学派的学术思想及争论焦点
10.灵活应用种群调节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群落生态学
1.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发展过程和研究内容
2.掌握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3.理解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4.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演替的特征和阶段规律
5.掌握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和演替的系列类型
6.理解群落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及影响因素
7、了解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9.掌握群落数量分析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 了解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2. 掌握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3. 熟悉生态系统中能流基本途径、特点和基本模式
4. 了解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测定的原理和主要测定方法
5.了解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特点
6.熟悉水、碳、氮、磷、硫和有毒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途径、速率和主要特点
7. 理解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途径和收支特点
8. 掌握生态系统发育中的特征变化
9. 掌握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
(六)景观生态学
1.了解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2.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等级理论。
4.掌握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5.了解景观生态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生态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应用生态学
1. 熟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的价值、保护途径
3. 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其减缓途径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生物化学》(338)
一、考试内容
1. 蛋白质化学
考试内容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20种氨基酸的简写符号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反应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一级、二级、高级结构的概念及形式)
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的方法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考试要求
了解氨基酸、肽的分类
掌握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 (建议了解即可)
理解氨基酸的通式与结构
理解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的类型及特点,四级结构的概念及亚基
掌握肽键的特点
掌握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核酸化学
考试内容
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及分类
核苷酸的结构
DNA和RNA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DNA的三级结构
RNA的分类及各类RNA的生物学功能
核酸的主要理化特性
核酸的研究方法
考试要求
了解核苷酸组成、结构、结构单位及核苷酸的性质
了解核酸的组成、结构、结构单位及核酸的性质
掌握DNA的二级结构模型和核酸杂交技术
了解microRNA的序列和结构特点
3. 糖类结构与功能
考试内容
糖的主要分类及其各自的代表
糖聚合物及它们的生物学功能
糖链和糖蛋白的生物活性
考试要求
掌握糖的概念及其分类
了解糖类的元素组成、化学本质及生物学作用
了解旋光异构
掌握单糖、二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了解糖的鉴定原理
4. 脂质与生物膜
考试内容
生物体内脂质的分类
甘油脂、磷脂以及脂肪酸特性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流体镶嵌模型”的要点
考试要求
了解脂质的类别、功能
熟悉重要脂肪酸、重要磷脂的结构
了解甘油脂、磷脂的通式以及脂肪酸的特性
掌握油脂和甘油磷脂的结构与性质
5. 酶学
考试内容
熟悉酶的国际分类和命名
酶的作用特点
酶的作用机理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酶的提纯与活力鉴定的基本方法
了解抗体酶、核酶和固定化酶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考试要求
了解酶的概念
掌握酶活性调节的因素、酶的作用机制
了解酶的分离提纯基本方法
熟悉酶的国际分类(第一、二级分类)
掌握酶活力概念、米氏方程以及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了解抗体酶、核酶及固定化酶的基本概念
6. 维生素和辅酶
考试内容
维生素的分类及性质
各种维生素的活性形式、生理功能
考试要求
了解水溶性维生素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和缺乏病
了解脂溶性维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7. 激素
考试内容
激素的分类
激素的化学本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常见激素的结构和功能
激素作用机理
考试要求
了解激素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掌握激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机制
了解第二信使学说
8.新陈代谢和生物能学
考试内容
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ATP与高能磷酸化合物
ATP的生物学功能
电子传递过程与ATP的生成
呼吸链的组分、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考试要求
掌握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了解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和种类
了解ATP的生物学功能
了解呼吸链的组分、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掌握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9. 糖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考试内容
糖的代谢途径和有关的酶
糖的无氧分解、有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和过程
糖异生作用的概念、场所、原料及主要途径
糖原合成作用
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及催化反应的关键酶
光合作用的概况
考试要求
了解糖的各种代谢途径和酶的作用
理解糖的无氧分解、有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和过程
了解糖原合成作用
掌握三羧酸循环的途径及其限速酶调控位点
掌握磷酸戊糖途径及其限速酶调控位点
理解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
了解单糖、蔗糖和淀粉的形成过程
10. 脂类的代谢与合成
考试内容
脂肪动员的概念、限速酶;甘油代谢
脂肪酸的*-氧化过程及其能量的计算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原料及胆固醇的转化及排泄
血脂及血浆脂蛋白
考试要求
了解甘油代谢
了解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血浆脂蛋白
掌握脂肪酸β-氧化过程及能量生成的计算
掌握脂肪的合成代谢
理解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了解磷脂和胆固醇的代谢
11. 核酸的代谢
考试内容
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
外源核酸的消化和吸收
碱基的分解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考试要求
了解外源核酸的消化和吸收
理解碱基的分解代谢
了解核苷酸的分解和合成途径
掌握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12. DNA,RNA和遗传密码
考试内容
DNA复制的一般规律
参与DNA复制的酶类与蛋白质因子的种类和作用(重点是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比较
转录基本概念;参与转录的酶及有关因子
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RNA转录后加工的意义
mRNA、tRNA、 rRNA和非编码RNA的后加工
逆转录的过程
逆转录病毒的生活周期和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应用
RNA的复制:单链RNA病毒的RNA复制,双链RNA病毒的RNA复制
RNA传递加工遗传信息
染色体与DNA
染色体概述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原核生物基因组
DNA的转座
转座子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转座作用的机制
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转座子Tnl0的调控机制
考试要求
掌握DNA复制的特点
理解DNA的复制和DNA损伤的修复基本过程
掌握参与DNA复制的酶与蛋白质因子的性质和种类
掌握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异同点
掌握DNA的损伤与修复的机理
全面了解RNA转录与复制的机制
掌握转录的一般规律
掌握RNA聚合酶的作用机理
理解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掌握启动子的作用机理
了解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理解RNA转录后加工过程及其意义
掌握逆转录的过程
掌握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应用
理解RNA的复制
掌握RNA传递加工遗传信息
13. 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
考试内容
m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密码子的概念与特点
tRNA、核糖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翻译后的加工过程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区别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
考试要求
了解蛋白质生物合成
掌握翻译的步骤
掌握翻译后加工过程
了解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区别
理解蛋白质合成抑制因子的作用
14. 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调控
考试内容
细胞代谢的调节网络
酶活性的调节
细胞信号传递系统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区别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前水平的调节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活性的调节和转录因子的功能
操纵子学说
翻译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
原核基因调控总论
转录调节的类型
启动子与转录起始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相互作用
乳糖操纵子
操纵子模型
lac操纵子DNA的调控区域
色氨酸操纵子
trp操纵子的阻遏系统
弱化子与前导肽
trp操纵子弱化机制的实验依据
阻遏作用与弱化作用的协调
其他操纵子
半乳糖操纵子
阿拉伯糖操纵子
组氨酸操纵子
recA操纵子
多启动子调控的操纵子
入噬菌体基因表达调控
入噬菌体
入噬菌体基因组
溶原化循环和溶菌途径的建立
O区
入噬菌体的调控区及入阻遏物的发现
C I蛋白和Cro蛋白
转录后调控
稀有密码子对翻译的影响
重叠基因对翻译的影响
Poly(A)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的阻遏
RNA的高级结构对翻译的影响
RNA—RNA相互作用对翻译的影响
魔斑核苷酸水平对翻译的影响
考试要求
了解代谢途径的交叉形成网络和代谢的基本要略
理解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酶活性的特异激活剂和抑制剂
掌握细胞膜结构对代谢的调控作用
了解细胞信号传递和细胞增殖调节机理
掌握操纵子学说的核心
理解转录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和翻译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
15.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考试内容
基因工程的简介
DNA克隆的基本原理
基因的分离、合成和测序
克隆基因的表达
基因的功能研究
RNA和DNA的测序方法及其过程
蛋白质工程
考试要求
了解基因工程操作的一般步骤,
掌握各种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
理解研究基因功能的常用方法和原理
掌握RNA和DNA的测序方法及其过程
了解蛋白质工程的进展
16. 真核生物基因调控原理
考试内容
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基因家族(gene family)
真核基因的断裂结构
真核生物DNA水平的调控
顺式作用元件与基因调控
Britten—Davidson模型
染色质结构对转录的影响
启动子及其对转录的影响
增强子及其对转录的影响
反式作用因子对转录的调控
CAAT区结合蛋白CTF/NFl
TATA和GC区结合蛋白
RNA聚合酶Ⅲ及其下游启动区结合蛋白
转录因子介导的基因表达的级联调控
激素及其影响
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理
多肽激素的作用机理
激素的受体
其他水平上的基因调控
RNA的加工成熟
翻译水平的调控
蛋白质的加工成熟
17.高等动物的基因表达
考试内容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基因表达与DNA甲基化
DNA的甲基化
DNA甲基化对基因转录的抑制机理
DNA甲基化与X染色体失活
DNA甲基化与转座及细胞癌变的关系
基因表达与组蛋白修饰
蛋白质磷酸化与信号传导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分子伴侣的功能
原癌基因及其调控
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的关系
考试要求
熟练掌握基因表达与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熟练掌握蛋白质磷酸化与信号传导
掌握原癌基因及其调控
18.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了解内容)
考试内容
人免疫缺损病毒——HIV
HIV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和传染
乙型肝炎病毒——HBV
肝炎病毒的分类地位及病毒粒子结构
SV40病毒
SV40基因的转录调控
考试要求
掌握SV40基因的转录调控
19.植物基因工程(了解内容)
考试内容
工程的基本原理(农杆菌Ti质粒法、直接转化法)
20.基因工程产业化的现状与展望 (了解内容)
考试内容
基因治疗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生物化学》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答卷务必书写清楚、符号和西文字母运用得当。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三、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生物化学》(2002年第三版),上、下册 王镜岩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因VIII》(中文版),Benjamin Lewin,科学出版社(分子生物学主要参考教材建议以《基因VIII》为主)